我们来看看汽车后市场的公司们都做了哪些尝试,哪些已经失败或完全转型:
上门保养:博湃养车、e 保养(成本高、团队扩展困难)
上门洗车、美容:呱呱(严重缺少高附加值产品)
上门修车:摩卡爱车、卡拉丁、车女婿(重资产)
C2C 个人租车:PP 租车(转型 Start 共享有车)
拼车:嘀嗒(在滴滴上线拼车后,已谋求战略转型)
分时租赁:友友、EZZY(成本入不敷出、使用场景不匹配)
整个汽车后市场唯一还在激战的,只剩下二手车电商。以瓜子二手车为代表的二手车“标准化”电商平台,试图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将二手车交易的信息透明化、服务标准化,进而尝试增值服务。
瓜子二手车诞生于 2014 年,前身是赶集网的二手车版块(后被 58 同城收购),其基因是分类信息、本地生活资讯平台,强运营、强数据分析是它的特点。但是,由于错选了 C2C 的商业模式,瓜子二手车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做了一系列商业决策,遭到质疑。
比如,为了扩大车源数量——牺牲车源品质;比如,员工腐败现象——销售配合将优质车源卖给二手车商;比如,在口碑不佳时砸广告——坏的口碑会被广告放大;比如,砸广告的副作用——停下来数据就断崖式下跌;比如,转型 C2B 遭遇困难——保卖服务拖累资金链;
……
因为瓜子是重资产(C2C 保卖服务要垫付大笔资金)、重线下团队(16000 人)模式,所以利润率低、成本高,导致企业规模长不大、成交率低于投资人预期。
基于种种缺陷,瓜子采取的 C2C 模式在口碑方面全面陷落。因此获客无法通过转介绍实现,只能通过烧钱砸广告。这就有了瓜子“口碑差→获客难→砸钱投广告→越烧钱越缺钱”的恶性循环。
二手车电商大战,C2C 模式能否走通?
既然瓜子的 C2C 有问题,其它从业者都是怎么做的呢?
优信的模式是 B2C(从车商收车,卖给个人);人人车坚称是纯粹的 C2C;广告打得最多的瓜子,则是打着 C2C 的旗号,干着 B2C 的活计(大量车源和销售去向,都来自于二手车商,而非 C 端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