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技术人员攻克的难关远不止这一个,比如TPMS要适应从北美雪原到非洲沙漠不同的车辆使用环境,从零下40℃的低温到125℃的高温,高达90%的高湿度,甚至OTR工程车轮胎中还灌有液体;又如车轮高速旋转带来的高离心加速度和在砂石路面的高强度震动;要求装在车胎内的发射机电源有长达十年的使用寿命;卡车、拖车数十个车轮的身份识别……
在攻关过程中,史卫华经历过的最糗的一件事,是被老外臭骂一顿。
2008年,保隆在轿车TPMS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向卡车、巴士进军。套用轿车经验做出的卡车产品,在国内卡车上试验效果良好。信心满满的史卫华带着产品万里迢迢地飞向匈牙利,要给客户装车试验。
兴致勃勃地装车测试,结果却给史卫华当头一棒:接收机一点信号都收不到,试验失败!人力、物力损失不说,这次测试机会是外方经理向客户拍着胸脯争取来的,情何以堪?挨骂也得受着。
原因很快找到了,不同地区使用的卡车轮胎外观类似,内在结构却千差万别,有的轮胎内嵌16层钢丝,有的20层,甚至有的轮胎侧壁也内嵌多层钢丝,对信号造成极大的屏蔽。史卫华遇到的就是这种硬茬,这种轮胎在国内少有机会见到,更谈不上测试。
更紧急的情况是,一周后,史卫华要到荷兰给另一个客户装车测试。
得到史卫华的反馈,李威带着技术团队在国内紧急攻关,一周连轴转,甚至通宵加班。史卫华带着新方案飞到荷兰,信号良好!
在产品研发、定型中,这样的奔波是家常便饭。2010年8月,史卫华与同事一起从加拿大开车到美国,一个星期跑了三个城市,4000多公里路程,凌晨5点出发,到第二天凌晨3点才到,7点就要拜访客户,安排产品装车、测试。
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卡车产品终于定型。
史卫华说:“技术方案至少更改了五、六次。”技术方案的更改,好比一幢大楼建起来了,再推倒重来,心血付之东流。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史卫华的追求当然不是悲剧,只是付出了走向成功所需要的代价。
7、构筑保隆的专利壁垒
中国制造高科技产品,大都从模仿起步,不可避免遇到国外行业巨头的知识产权问题。使用别人的专利,每做一个产品都要交专利费,这就增加了产品成本,降低了竞争力。要想开发既能解决问题、又要绕开国外众多的专利技术,这比完全拓荒式的创新还难。这就是所谓的“专利壁垒”。
保隆也走过这样的道路。第一代TPMS是在Freescale提供的芯片基础上研发的,所运用的TPMS气门嘴结构使用了一个全球行业巨头的专利,获得了他们的使用授权,这种气门嘴附带了TPMS的传感器和发射模块,独特的结构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尺寸的轮辋。“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保隆团队的目标显然是走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