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大约有5.16万人受雇于美国轮胎制造行业,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为5.17万人,仅上升100人。
“美对中国进口轮胎的强硬政策,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是完全失败。”《华尔街日报》不久前刊发的文章指出,此项关税实施后,中国轮胎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美国消费者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过去两年里,美国轮胎产业总产量有所增长,但这并非拜美方对中国轮胎设置贸易壁垒所赐。业内人士指出,美国轮胎产业回升,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复苏,汽车产业回暖,轮胎需求相应出现增长。此外,美国各州及地方政府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见了成效。去年9月,普利司通公司宣布在南卡罗来纳州投资12亿美元,生产轮胎。不过,该公司表示,将生产高端的工程车辆轮胎,这种轮胎在市场上并没有面临中国产品的竞争。
对华施压是转移视线
在大选年和国内经济低迷、失业率持续处于高位的情况下,美国不少政客都提高了对华施压的调门。奥巴马在上述国情咨文中得意洋洋地称,他的政府对华发起的贸易诉讼是前一届政府的两倍,他还扬言将对中国采取更多行动。目前,美国商务部正在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及组件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纽约时报》最新消息称,美国一名国会民主党议员拟联合一些企业,针对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零部件提起诉讼。
种种迹象显示,今年中美经贸关系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干扰。美国《福布斯》杂志一篇文章指出,对于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而言,中国俨然成了一只替罪羊。
“我不知道轮胎特保案给美国增长上千就业的数据来源于何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贸易问题专家斯蒂夫·苏拉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奥巴马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说,出于政治需要,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变得更加强硬。这样的政策给中美贸易乃至全球贸易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他表示,上世纪30年代美国实施的保护主义政策证明,这种政策是损人不利己的。现在,美国企图靠在贸易和汇率等问题上对华施压来增加本土就业,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只是转移公众视线的伎俩。“美国的政治家们应该把自己的屋子打扫干净,而不是总想着把问题归咎于其他国家。”苏拉诺维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