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汽配观点

李骏院士:汽车业如何迎接中国制造2025

发布日期:2015-05-25 来源:中国汽车报 浏览次数:1710
从1886年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首辆三轮汽车至今,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汽车属于跟随者、后来者、追
 从1886年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首辆三轮汽车至今,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汽车属于跟随者、后来者、追赶者。因为当西方人发明、改进汽车时,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阶段,拒绝先进的科学技术,甚至扑灭、扼杀科学技术。但是现在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中国开放了,中国人觉醒了,有了足够的实力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近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业在走向世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梦想,而且应该在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以国际化的视野,以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姿态,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成为新工业革命中的弄潮儿。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新的战略抉择关键时刻,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中国制造2025,迎接工业革命4.0的挑战?为此,我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骏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中国汽车业未来的发展道路。


我们对坐在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会议室中,当天是星期天,环境安静,东北春天的阳光洒进来,温暖而柔顺。李骏院士面前摆了一堆材料,不时拿起给我看,佐证他的观点。对几张剪报他特别重视,他告诉我,他父亲今年已经85岁高龄,曾经是大学教授,外语好,身体健康,头脑清楚,这几张剪报是老父亲帮他剪下来的。说完,李骏院士笑了,笑得灿烂而幸福。显然,李骏院士是孝子。

——题记



对话嘉宾: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李庆文(图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骏(图左)


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三化一高”,即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高品质



李庆文: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中国汽车处于新的战略抉择关键时刻》,题目的关键词是“关键时刻”。回顾世界汽车发展史,从技术角度看,技术不是在变革,而是在持续创新过程中不断演进,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比如说发动机,变得越来越节能、越来越环保、功率配比越来越合理;比如变速器,变得越来越精细、与发动机的匹配性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强劲;比如车身,变得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动感,越来越减少阻力;比如底盘,驾驶感越来越好。总体来看,这些都是技术的演变。


而现在汽车面临的不是演进,而是质的变化。直觉告诉我,汽车作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产品,将会发生重大的根本性变革。在这一轮汽车革命过程中,中国汽车应该怎样选择?过去我们没有参与到汽车的创造过程中,而如今,我们要参与到汽车业即将产生变革的时代潮流中。这可以说是最大的机遇,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李骏: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而且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这件事。


第一方面是放在世界制造业,或者说是工业革命的大视角里看,这个大视角就是工业革命4.0,其实质就是信息物理融合。毫无疑问,工业革命4.0的风暴已经来到,它对世界制造业和汽车业的冲击都是非常明显的。工业革命4.0意味着改变的模式都已经产生了,这种信息物理融合对于汽车产业的冲击,必将产生新的技术方向和技术领域。所以谈到中国汽车的未来,首先需要放在这个大视角上来看待。


第二方面是放在汽车业自身的问题上看。目前汽车带来了四个大的社会问题,分别是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道路安全和城市拥堵。汽车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朋友,成为帮助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动力,否则它就会拖累人类社会发展。在工业革命4.0这一大背景下,在人类获得更多的科技手段之后,应该有能力去解决这四大问题。首先这些问题带来了技术革命的需求;其次技术革命的到来是从工业革命3.0开始的,即绿色化、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然后再到工业革命4.0的信息物理融合。这一系列的技术都可以解决汽车带来的四大社会问题,从而推动汽车技术的进步。


 

第三方面是汽车作为需求的产物,和导弹、航空不一样,它是一个大众化的代步工具。为什么去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会下降?我认为是消费者认知的改变。自主品牌汽车崛起之初,走的是廉价汽车的路线。但现在几乎全球所有大型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已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得中国的消费者看到了什么是理想中的汽车,什么是世界级的汽车,什么是潮流的汽车。当他们有这些认识后,就会以此作为需求标尺去衡量自主品牌汽车,作出是否购买自主品牌汽车的抉择。品牌是有美誉度的,但最基础的是品牌的认知度,如果消费者都不认知你的品牌,连你的4S店都不去,他能买你的车吗?当人们要买车时,他最先考虑的是自己理想中的汽车要素有哪些,这其中往往包含着高品质和高科技。这些因素都推动着汽车产业向前发展。所以只有确定明确的方向,自主品牌才能向前进。具体这个方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路线图是什么?里程碑是什么?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搞清楚,那自主汽车可能就会离世界汽车技术的潮流越来越远。我的判断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三化一高”,即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高品质。世界汽车业也好,中国汽车业也好,现在都处在一个转折期,这种转折是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标志的。

汽车业不但应该进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而且属于必争产业

李庆文:之前汽车制造业并没有进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是由于你和其他一些坚持我国汽车制造业能有大发展的人士的推动,汽车业才能够进入其中,对此应该感谢你们的努力。你认为我国汽车业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可以进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

李骏: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个就是汽车的地位。在中国制造业中,汽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它对于上游和下游产业的拉动,对于国民经济、国民生活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性都是不容忽视的。此外,汽车在世界制造业中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认为中国汽车应该是制造强国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第二个就是未来我国汽车业还大有作为。目前,很多人觉得我国汽车业自主实力太弱,未来不会有太多作为。但我认为,我国汽车业会有作为,而且这个作为会非常显着。首先在商用车领域,目前几乎100%是自主,多年来坚守住了阵地,而且我国一年380万辆的商用车销量是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从一定程度上讲,制造商用车所需的技术并不比轿车差,甚至某些方面的技术比轿车更高、更复杂,而且它和国防的关系非常紧密。其次,即使是大家普遍感觉比较悲观的乘用车领域,自主品牌也是有作为的。如去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遭遇“十二连降”,但自主品牌依然占据了37%的份额,在竞争最激烈的轿车市场,市场份额也近20%。工业发展都是有波峰波谷的,从今年的情况看,像长安、长城这些自主乘用车企业不就发展起来了吗?再次,零部件领域也大有可为。零部件是非常大的产业,我们不要只看到整车。比如整车合资不仅仅只是一种商业,从制造业角度看,合资给中国零部件产业带来了机遇。由于合资,一些国外的核心技术在零部件方面开了绿灯,零部件可以有所作为。因此,从上面三个角度分析,汽车行业有所作为是必然的。


第三个是变数。目前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就是我们所说的新能源。我认为所谓新能源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于原来的传统汽车只用油箱中的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来说的。如汽车使用电驱动,电能可以由风能、核能、太阳能而来,那它相对于原来的汽油和柴油就是新能源。这个新能源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汽车而言的,不是相对于整个能源概念而来的,并不是说人类又造了一个新能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有变数。除了新能源有变数,信息化也有变数。目前,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使用率、革新的程度位居世界第一,这就为我国汽车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机会,因为汽车是最好的技术平台。至于智能化,目前中国的交通状况、中国人的驾驶习惯也为中国汽车智能化提供了变革的机会。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汽车应该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从横向看,现在分为优势产业、必争产业、民生产业。如我国的高铁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优势产业,而汽车应该属于必争产业。


从汽车是人类伙伴角度看,汽车必须实现低碳化


李庆文:目前你是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低碳最深入的人,是权威。作为汽车行业的院士,你是从汽车技术角度来研究低碳,而能源方面的科学家、环保方面的科学家们也在关注低碳。那么,你研究低碳的思路,和能源专家、环境专家研究的角度最主要的差别在哪里?

李骏:为什么汽车业要提低碳?我认为现在国内还没有把这个问题搞得很清楚,特别是汽车领域。因为我国现在提到汽车最多的一点就是要降低污染,从另一个层面讲就是节油。事实上,汽车低碳化在这两个概念之上,因为汽车应该是人类的伙伴,在汽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它是作为人类的伙伴发展起来的。人类关心环境、资源问题,因为这是涉及人类持续发展的最主要话题。无论是不同的专家还是不同的领域,都必须将其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或者不是站在一个正确的发展潮流上看,就会拖垮汽车,使汽车不能为人类、为环境、为资源服务,因为现在最重要的话题就是要融合、和谐。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汽车选择的技术方向和研究领域能够和环境、资源相融合,那这一选择就正确了。

李庆文:我觉得你这个角度解释得特别好。现在很多汽车业的人一说起低碳,就简单地认为是为了应对排放和节油,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汽车是人类的伙伴,相互之间必须融合的角度看,想法就会变了,因为汽车业带来的四大负面问题和能源、环境的联系最紧密。从汽车业角度看,搞低碳对企业的要求更高、投入更大、制造难度更大、技术创新难点更多。但汽车行业的人应该跳出汽车圈来看这个问题,在汽车技术创新的着力点和大方向上,必须和大趋势相融合。因此汽车行业的人说起低碳,应不仅把它视为解决环境和应对法规的问题,更重要的要从战略、从人类的理念角度看低碳,从价值观层面和战略方向层面去理解。可以说,低碳也是一个价值观问题。

李骏:对,这点非常重要。汽车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它应该有三个大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制造,第二个环节是使用,第三个环节就是回收、循环再制造。汽车低碳化,就包括了这三个大的环节。


汽车业是产生二氧化碳非常多的制造业,从炼钢到铸造,冲压、焊接、涂层都在产生二氧化碳。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汽车制造层面要低碳化,必须讲究高效率和绿色,即低碳化应覆盖汽车企业的制造环节。


而在使用环节中,低碳化应当包括轻量化、低油耗动力、电驱动等方面。目前来看,汽车业要想真正做到使用低碳,新能源是一个发展方向。如果有一天汽车不需要用到油箱中的油,而是利用电池或者其他新能源的话,油耗限值这个问题自然就消失了。不过,从环境角度看,还需要考量我国的电是低碳电还是高碳电。根据我国现在的发电结构,我们属于高碳电国家,因为电多数是依靠烧煤而来的,远远高于国际标准的含碳量,即使纯电动汽车也达不到欧盟2021年法规要求的每公里95克碳。所以如果用低碳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话,我国应该改造电的来源结构,尽量用风能、太阳能甚至核能发电,从而真正意义上降低碳排放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国家如何调整政策的问题。


再看回收再制造环节,假如能够回收钢铁,就可以少去炼钢、铸钢、锻钢,那样就更节碳了。所以从这些方面看,我认为汽车行业低碳化非常重要。


智能化和信息化不仅使汽车与家庭互联、与社会互联,而且使汽车更具魅力


李庆文:你倡导中国汽车的低碳化,但现在工业4.0又提到了智能化,那你认为低碳化和智能化之间的技术方向,或者说是技术创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李骏:原来中国制造2025只提新能源汽车,而且不能动摇。我当时就说绝对不接受这种说法,因为汽车发展的主流不只是动力问题,新能源汽车只是动力系统的革命,其革命的标志是相对于传统内燃机系统而言的,从目前看这种革命并不是要推翻和完全代替传统的内燃机系统,所以从动力革命上来说,正确的提法应该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确切地说,只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还不够,还要再加上三个字“先进的”,即先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这个意思就是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可能成为主流,就更需要低碳化。中美达成的协议中,我国提出的到2030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的承诺。我国是碳的第一排放大国,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8%,如果今后不再增加碳排放量,那必然要有一个低碳化的主题,因为汽车行业消耗掉了我国25%左右的石油能源。


但是只有低碳化这个主题并不够,因为世界的潮流是工业革命4.0,需要信息物理融合,既需要信息化,也需要智能化。如果我们在制定中国汽车强国战略时没有把应选项放进来,那么10年后,到了2025年,我们就不能跟上工业革命4.0信息物理融合的脚步。所以这次在写路线图的时候,不但包括了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还增加了信息智能汽车。


我认为智能汽车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汽车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次国务院一再强调,中国制造2025相当于德国工业4.0,但不仅仅是德国工业4.0。因为德国在工业1.0的时候解决了制造问题,在工业2.0的时候解决了质量问题,在工业3.0阶段主要解决了绿色和数字化,即机电一体化的问题。现在工业4.0开始进行信息物理融合,它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但这次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次把制造业单独拿出来搞一个战略。所以我认为要赶上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应该包含工业革命3.0和2.0的内容,因为中国汽车的质量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还得补课。


李庆文:智能汽车不仅仅是一个趋势,而且是解决当下汽车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低碳化在实现过程中,信息化和智能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骏:我感觉应该更加重视信息化和智能化,因为这两点在传统汽车上也能实现,而且它使汽车更具魅力。如果说信息化能够解决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解决机动车出行的方便性,那可能信息的智能化将第一波先到来。因为智能化在无人驾驶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技术还是法律或伦理上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再加上中国人喜好手机,所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会先到来。我对信息化的定义是人与车互联、车与车互联、车与OEM互联、车与服务互联,就是车与家庭互联、车与社会互联。

李庆文:之前我们曾走进陕汽,发现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创建了一个“天行健”系统,不仅能为城市的管理做出贡献,如控制车速、监测渣土车运行、解决部分行车隐患等,也为购车的公司提供可靠数据,并有助于节油。听说解放卡车也有类似的系统?

李骏:确实,解放卡车也有相应研究。因为信息化、智能化特别重要,它不仅是研发产品环节上的创新和前进,更是基于网络的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还是企业在为市场服务过程中向价值链更高的地方前进。为此,今后解放卡车一是要配置安全辅助系统,假如驾驶员在行驶中感觉疲劳或有困意,系统不但会提醒驾驶员,还会开启行驶辅助功能。二是让解放车成为节油教练,通过车上的信息智能软件技术实现。现在解放卡车的发动机、变速器和整车的电脑系统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第三个就是预见巡航。除了安全和节油,我们还要让车能够预见1公里以外是什么,2公里以外是什么,判断前方是否有危险。此外还有全视服务,把车并入“互联网+”,形成可视物流和高效运营平台。

政府应引导汽车业追求、崇拜技术,加强基础体系建设


李庆文: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起来要比工业4.0的难度更大,因为这是一种叠加推进的2025制造。我国的2025制造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工业4.0,还有其他很多东西,这个难度会更进一步。

李骏: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看难度。一个是从纵向看,我们还要补课。4.0是信息物理融合,3.0是绿色和数字化、机电一体化,2.0是解决质量问题;另一个是横向看,实现中国制造2025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缺少一套基础体系,就是现在所说的“4G”。所谓“4G”是指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技术基础都非常薄弱,特别是我们没有像德国、日本等国那样有国家研究院,缺乏一个踏踏实实做基础研究的国家体系。我们现在两极分化严重,一极就是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被市场逼得只能做短期的事,做不了10年或者20年的事。最近国资委提出企业要做3年经营模型,如果3年后经营不行就不要做了。因为这花的是国家的钱,是老百姓的钱,年年亏损可不行。虽然从道理上说得过去,但这并不科学。3年时间,一家企业就一定能搞好吗?我们应该从它的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生命周期来考虑其经营是否成功。

李庆文:因此,前瞻性的安排、前瞻性的战略、前瞻性的技术选择更重要。如果考核的标准是3年一个周期,那么每个企业家首先想到的是完成这个周期,长远的事情就不考虑了。

李骏:对,现在企业很着急,因为只有3年时间,前期技术就不会很成熟。国外大型汽车集团,像通用、丰田等,都有实力雄厚的研究院,我国汽车企业基本都没有这个实力。再加上国家又缺少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体系,我们连竞争前的前瞻技术也没有。另一极是大学,大学老师缺少科研经费去做基础理论研究。实实在在地研究基础技术需要国家投入,所以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应从体制和机制上让企业家重视技术,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世界汽车马上就要进入信息智能的高科技时代了,如果说以成本制胜是第一阶段,质量制胜是第二个阶段,那么技术制胜可能是第三个阶段。

李庆文:我认为把中国建成汽车强国是不够的,我们要成为新工业革命里的弄潮儿,要走进世界科技舞台的核心,接近核心的国家。如果还是跟在人家后面,就会被淘汰。“十三五”的一个重要话题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我认为技术不是为了时髦,而是为了使用。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尊重技术、热爱技术、追求技术、崇拜科学技术的民族,但现在欧美国家比我们更注重科学技术。怎样才能激发出我们在技术上赶超欧美国家的动力?

李骏:我国的很多企业家可能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只认销量,因为这和其利益直接挂钩,所以他们一谈销量这些内容肯定很来劲,而对于技术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崇拜。所以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家现在最缺的是对技术的崇拜。一旦企业真正崇拜技术,首先企业永远倒不了;其次可能企业会得到更多利益;再次我国的技术水平也会普遍提高。事实上,目前倒下的中国企业没有一家是因为追求技术倒的,倒掉的企业和没有成功的企业并不是在技术创新上做过了头,相反是不追求技术、不崇拜技术。中国汽车进入新时代,车企领导人必须重视科技创新。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